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斷欲是離苦的究竟之道

我要問的是:那么像愛、或喜悅等正面的情感,又怎么說呢?

它們是你與存在有了內在聯系后,自然狀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當你的思想流產生間隙的時候,愛(love)和喜悅(joy)的驚鴻五瞥,或者短暫的深度和平(peace),便可能來臨。對大多數人來講,只有當殊勝大美當前、體能發揮到極限、甚或生死交關的當頭,才會引發出心智的“失語狀態”。這樣的間隙,才會出奇不意地發生。這里內在的寂靜突然來臨。在這份寂靜中沁沁而出的,又一股微妙又強烈的喜悅、愛和和平。

通常這種時刻只是浮光掠影,一閃即逝。因為心智又忙不迭地履行它制造噪音的活動,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思考。在你沒有把自己由心智的鐵牢中解脫出來之前,愛、喜悅和和平便不可能滋長。不過它們并存是我所謂的情緒。愛、喜悅和和平,在一個比情緒更深的層面。因此你勢必先要全然地意識到你的情緒,并且能夠感覺它們之后,才能進一步感覺到那超越情緒的愛、喜悅和和平。情緒這個字的愿意是“干擾”,它源自拉丁文的emovere——“打擾”的意思。

愛、喜悅和和平,是存在的深層狀態,或者更貼切的說法是:與存在的內在聯系狀態的三個面向。在這種狀況下,它們沒有對立。這是因為它們源自于心智之外的緣故。情緒則另當別論,它是二元心智的一部分。它受制于對立法則。

簡言之,就是有好必有壞的意思。因此在一個無明的、心智認同的情況下,往往被誤稱為喜悅的,其實只是痛苦/享樂的交遞循環里,短暫的享樂罷了。享樂不同于喜悅的內發,它總是向外攀援而來的。同一個事物,今天帶給你享樂,明天卻讓你痛苦,或者是離你而去,讓你在匱乏中痛苦。而那被稱之為愛的,也許能帶給你一時的歡樂和刺激,可是它畢竟是一個上了癮的攀緣,在極度需求的情況下,可以瞬間由愛生恨。許多“愛”的關系在蜜月期結束之后,便在愛、恨、吸引、攻擊之間擺蕩。

真愛不會讓你受苦。它怎么會呢?它不會在瞬間轉愛為恨。真正的喜悅,也不會變成痛苦。我曾經說過,即使在你開悟之前——在你解脫心牢之前——你也許淺嘗過真愛、真喜悅、或者深度的內在和平,

它雖靜止卻生機昂然。亮相都是你真如本性的面向,卻遭到心智的蒙蔽。即使在一個“正常”的愛癮關系里,也會覺受到一種更純真、更不可毀滅的片刻。不過它們也只是春光乍現,隨即又被心智的干擾遮蔽了。你也許有如失去瑰寶之痛,或者你的心智會說服你說,畢竟這只是一場空幻。事實上,它既不是空幻,你也不可能失去它。它是你自然狀態的一部分,它可以被心智遮蔽一時,卻永遠無法被摧毀。縱或烏云鋪天蓋地,太陽卻不曾消失。而太陽就在烏云的另一端。

佛陀說痛苦或受苦,源自于欲望和渴求,所以斷欲是離苦的究竟之道。

所有的渴求,全都是心智為了取代存在的喜悅,

而向外境和未來尋求救贖或成就。只要我還是我的心智,那么我就是那些渴求、那些需要、那些匱乏、脆弱,和厭離。離開它們,便沒有“我”。我只是一個可能性、一個有待實現的潛力、一顆尚未萌芽的種籽。處于這種狀態下的我,即使對解脫或開悟的欲求,都只是另一個要在未來付諸實現或完成的渴求。因此,切勿尋求欲望的解脫,或“達成”開悟。要變成臨在。以心智觀察者的身份臨在。而不要套佛陀的話:要當佛陀、要當“覺醒者”——佛陀這個字的本意。

自從人類由恩典的狀態中墜落,而進入時間和心智的領域,喪失了對存在的覺知,便被痛苦折磨了億萬年之久。人類在痛苦中,視自己為了無意義的斷瓦殘片,在一個疏離的宇宙中,

斷絕了自己和源頭以及彼此之間的聯系。

只要你與心智認同,也就是說,只要你在靈性上是無意識的,你便難逃痛苦的藩籬。我所談的主要是指情緒的痛苦。它是生理痛苦和生理疾病的元兇。怨憎、恨、自憐、愧疚、憤怒、沮喪、嫉妒等,甚至最輕微的惱怒,都是痛苦的形式。而每一個享樂或情緒的“high”里都潛伏了痛苦的種籽:它們是一體的兩面,必將應時而顯。

任何一個曾經藉毒取“駭”(high)的人,都知道駭的盡頭就是漏(low),樂極生痛的道理。也有許多人,由親身的經驗得知,一份親密關系居然會在反掌之間,由享樂的源頭變成了痛苦的淵藪。從一個更高的觀點來看,正、負兩極都是底層痛苦的一體兩面。而這個底層的痛苦,與心智認同的我執意識狀態是如影隨形、不可分割的。

你的痛苦有兩個層面:一層是你現在創造的痛苦;另一層是仍然活在你心智和身體里的舊痛。停止制造眼前的痛苦,并且瓦解舊痛——就是我接著要探討的。

本文由80后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鏈接地址:
https://www.201980.com/lizhi/80hou/29501.html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