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要習慣性地自問

你說情緒是心智在身體里的反射。可是這兩者之間往往會發生沖突:心智說“不”而感受卻說“好”,或者相反的情況。

如果你真的想了解你的心智,身體會給你最忠實的反映。所以要審視你的情緒,最好是在你的身體里感覺它。如果它們之間有很明顯的沖突,那么思想是謊言,而感受才是真理。它雖然不是有關你是誰的至終真理,卻是你當時心智狀態的相對真理。

表相的思想和無意識心理過程之間的沖突,是習以為常的事。你也許還沒有辦法把無意識的心智活動,當做思想一樣帶入覺知里。可是,

它總是會以一個感受的方式,反映在身體里面,好讓你能夠覺察。用這種方式觀察情緒,基本上就像我先前提過的傾聽或觀察思想是一樣的。唯一的差別在于:思想在你的頭腦里,而情緒卻具有強烈的生理成份,因此它主要是在身體里面感覺到。你可以在不被情緒掌控的情況下,容許它存在那里。這時候的你,已經不再是這個情緒了,你是觀察者,那個觀測的臨在。做這個練習,會讓你所有無意識的部分被帶進意識的光照之下。

這樣來說,觀察自己的情緒和觀察自己的思想同樣重要了?

對。要習慣性地自問:“這一刻,我的內在發生了什么事?”這個問題會把你導引到正確的方向上。不過,不要分析,只要觀察。把你的注意力向內轉。

感覺情緒的能量。如果沒有情緒在,再把你的注意力帶入更深的身體能量場里面。這里是通往存在的大門。

一個情緒通常代表一個被強化,且蓄滿能量的思想模式。更由于它蓄勢待發的能量,一開始并不容易保持足夠的臨在以便觀察。它想要掌控你,而它通常都會得逞,除非你有足夠的臨在。如果你因為缺乏足夠的臨在,而無意識的被拖進跟這個情緒的認同里,這是常態,這個情緒就暫時變成了“你”。你的思考和情緒之間,往往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它們彼此喂養。思想模式以一個情緒的形式,為自己創造了一個放大了的映像,而情緒使用它的震動頻率,繼續豢養這個原初的思想模式。思想在情境、事件、或者被感知為情緒肇因的人身上,

把能量喂給了情緒;情緒再把能量反饋給思想模式,如此周而復始。

基本上,所有情緒都是一個最原始而沒有差別的情緒的變型。它的根源是來自于失去了對我們那個超越名相的本來面目的覺知。因為它無差別的性質,所以很難找到一個精確的名稱,來描述這個情緒。“恐懼”相當貼近,不過除了一個持續性的威脅感之外,它還包含了一個深度的遺棄感和不完整感。

也許單純地把它叫做“痛苦”不失為一個最適當的名稱,因為它和這個基本情緒一樣無等差分別。去對抗或鏟除這個情緒的痛苦,就是心智的重大責任。這也是它疲于奔命的原因之一。可是它充其量也只是暫時地把痛苦給掩蓋而已。

事實上,心智越費心盡力地想要擺脫痛苦,痛苦就越強。心智永遠找不到解答,它也不容你找到解答,因為它本身就是“問題”的一部分。

不妨想象一個追查縱火犯的警官,而實際上,這位警官就是縱火犯。除非你停止從心智的認同里,也就是我執里,汲取你的自我感,你不會有從痛苦中解脫的一天。如此你的心智才會喪失它的權位,而本體便以你真如本性的面目,不請自來。

本文由80后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鏈接地址:
https://www.201980.com/zhupao80/xiushen/29500.html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