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成功始于成功心理

成功始于成功心理。

人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實際上都在采取各種各樣的行動。洗臉、吃早飯、乘車去上班。無論多么瑣碎都是我們下意識地分別進行的各種選擇。

這一說法出自國際上頗獲好評的“選擇理論心理學”,是我非常尊敬的美國精神科醫生威廉·克拉瑟博士倡導的生物學理論。

根據傳統的心理學,人的行為不是由自身內部引起的,而是對外部刺激的反映,這種“外部控制理論”曾經占主導地位。與之相反,“選擇理論心理學”主張:“人的行動不是由于外界刺激引起的反應,而是自己的選擇。

比如,現在電話鈴響了。于是,大多數人都會毫不遲疑地拿起電話聽筒來接電話。分析這種行為時,一種觀點認為“因為電話鈴聲響了,所以拿起聽筒”,這種認識就是傳統的“外部控制理論”。

但是,同樣的事情若用“選擇理論心理學”進行解釋,“拿起聽筒”這種行為,是那個人選擇的結果。有時候,無論鈴聲怎么響,如果正忙得不可開交、騰不開手,你就不會去接電話。比如拉面館,大家都忙得誰也不去接電話的時候,無形中就告訴大家該休息一會兒了。再比如,那種一聲不吭的騷擾電話一度總是持續不斷的話,如果鈴聲又響起時,便會認為“又來了”,而根本不去接。也就是說選擇鈴響也“不接”的行為的人有很多。

我們周圍的現實社會中,

人、環境、事物、以及各種各樣的信息和刺激混在一起。來自現實的各種各樣的信息,經過“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即所謂“知覺過濾器”,將“現實世界”傳達到腦海里。

人的大腦內儲存著從出生到現在感知的所有信息,但我們今天能夠使用的信息,

僅僅是某一時間能回憶起的極小一部分。而且各種各樣的信息,經過“知覺過濾器”的時候,大體被分為對自己有利的肯定性信息、伴隨痛苦和不快的否定性信息、以及既不是肯定性的也不是否定性的中性信息,并進一步進行細致的整理、篩選;爾后,以篩選的信息為基礎,選擇是否采取某種行動。

某種意義上講,進入大腦的各種信息是經過自然而然的處理并相應選擇的。這一事實可能不會被馬上接受。因為大部分人認為人是受現實中所有信息和刺激的影響。

這是被事實證明了的學說。比如,有這樣的人:“我有了孩子后才意識到自己有人情味兒。以前,看報紙、看電視幾乎不留心有關孩子的事。企業的動向、新產品的信息都是仔細瀏覽的,

但有關孩子的事情根本不看。”

“有了孩子后,對有關孩子的事件如此之多感到非常震驚。每逢看到一些悲慘事件和社會問題,眼睛就不由得發熱,發生這種事情的孩子多可憐!在街上,如果看到被母親怒斥的孩子,也想幫幫他們。從來,都沒有認為自己是這樣地具有同情心。”

這個人在沒有孩子的時候,肯定就接受過有關報道孩子事件的宣傳。自然,那些報道自然映入了他的耳目,只不過沒有經過五感進入大腦。如果有人問:為什么沒有進入大腦?那是因為不關心孩子。后來的那種同情心,是因為自己有了孩子后,對圍繞孩子發生的事情開始關心起來,有關孩子的信息經過五感,鮮明地、且優先地進入大腦的緣故。

即經過“知覺濾過器”的作用,那個人關心的信息,被篩選后進入大腦。人就是這樣,總是在無意中篩選那些自己感興趣的信息。

對于篩選后進入大腦的信息,“選擇”采取什么行動予以對應。決定對應的基礎因素,就是“基本欲望”。這是人行為的動力源泉。這點將在下節里敘述。

本文由80后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鏈接地址:
https://www.201980.com/gushi/new/30190.html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