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的司馬懿,是最偉大的“時間戰略家”,他與孔明對峙五丈原時,采取“麻痹策略”,不動如山。孔明急于求戰,派兵挑釁,甚至送他幾件女人的衣物,嘲諷他是女人,他仍不以為忤;魏軍被惹惱了,紛紛求戰,司馬懿刻意向朝廷寫報告,請求朝廷允許他出戰,這分明是在敷衍、拖時間,目的在以靜制動。終于“待”到了孔明身體累垮,“待”到了蜀軍撤退,不戰而勝。
1812年,法國皇帝拿破侖率大軍遠征莫斯科,俄國祭出“焦土策略”,將任何撤守的城市據點付之一炬。拿破侖雖是攻城略地,卻無法就地取得補給,所有軍需都要遠從法國幾千里外運補,
以逸待勞,意在尋找最有利的決戰點(介入點、買點),這個決戰點是可調控的,也就是用我的最強(逸),去對對手的最弱(勞)。
最有利的獲利點,也可以是等出來的。在企業界,“等待策略”也常被運用在慎選投資波段、地點,以規避投資風險。
本文由80后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鏈接地址:https://www.201980.com/gushi/new/30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