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管理箴言:誠信

早在兒童年代,父母和老師就教給我們一句做人應該遵循的箴言: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如果想讓別人怎樣對待我們,首先就要那樣去對待別人。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要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同樣,如果也有什么管理的箴言,那一定就是:信任別人,就像你希望得到他們的信任那樣。隨之而來的一個推論就是,忠實地履行自己的諾言。

對于上述觀點,經濟學也有自己的解釋。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濟學日益成為一門量化的學科,一門探討“數字”的學科。不過,經濟學的根本目的在于解釋人類的行為。18世紀的經濟學先驅,

比如亞當·斯密,就一直通過研究倫理和道德哲學來研究經濟學。他曾經指出,在歐洲所有國家中,“荷蘭的商業最發達,那里的人們也最注重誠信。”亞當·斯密解釋說,這并不是所謂國民性的問題,而是出于利己主義的原因。“當人們很少往來的時候,某種程度上就存在欺騙別人的傾向,因為坑蒙拐騙的收益往往大于由此帶來的損失。”如今,當我們正在被互聯網上不知道姓名的商人蒙騙,或者被在街頭角落里四處游走、兜售假冒勞力士手表的小販們蒙騙而憂心忡忡的時候,也就更能認識到亞當·斯密論述中的永恒真理。

現代行為經濟學家對于上述現象的解釋,已經突破了人類自身的利己主義。榮獲2001年度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由美國經濟學會評選,影響力僅次于諾貝爾經濟學獎———譯者注)的馬休·拉賓教授曾經指出,基于互惠原則,人們對于公平正直的行為也會做出相似回應。如同希望得到別人的善待一樣,人們也會那樣善待別人,即便這樣的行為并沒有帶來最大的收益和好處。

商業聲譽包括了公司聲譽、品牌聲譽或者個人聲譽等,都建立在誠信基礎上。你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你能實踐自己的諾言嗎?亞當·斯密所處的商業經濟時代關于聲譽的正確認識,到了今天顯得愈加正確。由于信息傳輸更快、更難以捕捉,聲譽也就更容易喪失,太陽微系統公司的CEO斯科特·麥克內利曾經觀察過這種現象。他說,誠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重要。接著,他指出:“直到人們履行自己的諾言之前,諾言還僅僅只是諾言。這也就是聲譽產生的基礎……同生活中一樣,商業活動其實也是一種人格活動。人格是實實在在的,也就是誠信,它或許是無形的(有時候甚至還會受到欺騙),

但絲毫沒有減弱其真實性。”

人們常常說,不論對于組織機構還是個人,欺騙只能得逞一時,卻不會最終成功。如果管理本身不值得信賴,那么個人可能就既不會與管理者共享自己的最佳創意,更不會將自己的所有想法和盤托出。沒有信賴,組織機構就不會信任自己的成員,成員之間也會相互猜忌。如果人們之間相互猜忌,那么團隊精神和相互協作就成為一紙空文。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信任,就做不了任何事情。

本文由80后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鏈接地址:
https://www.201980.com/lizhi/guanli/30625.html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