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位臺灣作家講過的一個小故事:
一個賣水果的攤主遇到了一位難纏的老太太。“這么難看的蘋果也要賣5元一斤嗎?”老太太拿著一個蘋果左看右看。
攤主很耐心地解釋:“其實我這蘋果還是很不錯的,你可以去別家比較比較。”
老太太說:“4元一斤,不然我不買!”
攤主笑著說:“我賣的都是5元一斤,沒有二價……”
“可你的蘋果個頭不大,而且顏色也不好看,很丑的!”
“如果又大又紅又漂亮,就要賣10元一斤了。”攤主依然微笑著。
無論老太太怎么貶低蘋果,攤主始終面帶微笑不急不躁地解釋。老太太雖然嫌蘋果這不好那不好,最終還是以5元一斤的價格買了一些“丑蘋果”。
老太太拎著“丑蘋果”走了,作家對攤主說:“她這樣貶低你的蘋果,你為什么一點兒也不生氣?”
攤主說:“我為什么要生氣呀?嫌貨才是買貨人啊!”
的確,只有那些挑三揀四、嫌貨不好的人,才是真正想買貨的人。
一個小師弟結婚才半年,就跑來找我訴苦,說他的妻子對他總是“橫挑鼻子豎挑眼”,幾乎每天都要挑出他的一大堆毛病:飯后不洗碗,睡覺前不洗腳,炒菜沒味道,電視機的聲音開得太大……
小師弟的牢騷還沒發完,就被我打斷了,我把作家講的那個故事告訴了小師弟,小師弟有點迷惑:“你的意思是……我是‘丑蘋果’?”
我肯定地對他說:“你就是那個‘丑蘋果’,和老太太的心理一樣,在你妻子心里,對你也是滿意的,不過你和‘丑蘋果’又有所不同,
https://www.201980.com/lizhi/rensheng/30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