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做公主、王子夢的,都得自我檢討——我有沒有訓練自己成為我夢想的人物?抑或我的行為反而與我的夢想背道而馳?
二十七年前,我應弗吉尼亞州丹維爾美術館的邀請去做“駐館藝術家”,住在館長詹寧博士的家里,總是跟著出去應酬。
我恨透了應酬,尤其是拿著高腳杯,站得人擠人的餐前酒會,因為一邊跟對面的人聊天,一邊還得用眼角余光注意有沒有別人在跟你打招呼,還得裝出一副笑臉,笑得嘴角都酸了。我當時的英文奇爛,偏偏他們用的詞匯一個比一個深,好像不艱深,就顯不出學問和高貴的樣子。
他們確實有不少是英國貴族后裔,移民來美之后就世世代代留在那個保守的弗吉尼亞小城。正因此,他們保留了一堆“老規矩”。
譬如有一次我去一個豪宅用餐,東西上來,我看女主人已經拿起湯匙,就也跟著開動。
才回到家,詹寧博士就說我下次要知道,必須等女主人先嘗,然后對站在旁邊的女侍點頭之后,才可以開動。如同喝酒,侍者會先倒一點點在主人杯里,由主人先嘗,表示味道可以,侍者才繼續為大家注滿。所以如果我當主人,一定要先開始試酒,否則倒酒的侍者會站在旁邊無所適從。
在那群保守的英國紳士淑女間,我生活了好幾個月,發現他們經常的話題,是種花蒔草和烹飪,總是呼朋喚友地到不同人家的花園賞花,
那些貴婦們還有個經常的話題,就是對各家孩子評頭論足。我發現,她們總強調一件事——哪家經常辦派對。
似乎常辦派對人家的孩子特別有身價。有一天,我實在憋不住了,問她們為什么要這么認為。一群貴婦居然瞪大眼睛,異口同聲地說“當然”,然后你一言我一語地講:“常辦派對,表示家里格局大。”
“常辦派對,那孩子見的世面和人頭當然廣。”“常辦派對人家的孩子,總要出來招呼,派對前要安排布置、派對后要收拾整理,就算有仆人做,
最后,她們下結論:常辦派對的人家的孩子特別干練,
當然這也不一定,我就曾去一個豪門參加酒會。會中有人提到主人的小姐鋼琴彈得好,要那小公主演奏一曲。
豈知小公主耍起公主脾氣,扭扭捏捏,說她沒有熟的曲子,不愿表演,連女主人、男主人聯合勸都不成,小公主一生氣,居然還跺著腳跑掉了。幸虧有賓客把尷尬的場面化解,改變目標,說:“哎!在座的某某小姐不是也喜歡彈琴嗎?”接著大家的視線全轉到一個十四五歲女孩的身上。
那女孩一笑,說她事先沒準備,恐怕彈不好,請大家別期望太高,然后大大方方地走到鋼琴前,先報出曲名,再坐下演奏。
她果然不太熟,演奏中間忘了好幾次,想了想,再繼續彈。
后來接連好幾天,我都聽見大家議論,說當天那“大家閨秀”小器得成了“小家碧玉”;反而是“小家碧玉”大方得有如“大家閨秀”。
由此可知,不見得豪門就出“大家閨秀”,皇宮就出“公主”;即使家里經濟情況很不好,如果能表現得大方、脫俗,也能給人大家閨秀的感覺。
本文由80后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鏈接地址:https://www.201980.com/gushi/new/34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