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生活中,妻子和丈夫常常無視對方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因為“這是責任”、“這是義務”,而不是因為“愛”和“關心”;一旦外人對自己做出類似行為,則會認為這是“關心”,是“愛的表示”。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區別?這就是心理學中的過度理由效應。過度理由效應就是每個人都力圖使自己和別人的行為看起來合理,因而總是為行為尋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夠的原因,人們就很少再繼續找下去,而且,在尋找原因時,總是先找那些顯而易見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對行為做出解釋時,人們一般就不再去尋找內部的原因了。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一位老人在一個小鄉村里休養,但附近卻住著一些十分頑皮的孩子,他們天天互相追逐打鬧,喧嘩的吵鬧聲使老人無法好好休息,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把孩子們都叫到一起,
行為如果只用外在理由來解釋,
在長期關系中,時間長了,經常聽到女人對你說“你根本不了解我”,或者“其實我們不適合”。正是在于兩人的關系長期只是陷于單一的流向。一開始,作為“老公”的一方確立了自己的角色以后,為了顯示自己男人的寬大肩膀用心呵護自己的愛人,不斷地從各個層面的付出。久而久之,“過度理由效應”便產生了作用,兩人不自覺地將情侶關系的定位留于淺表的“施予和獲得”這個利益層面的原因,而忽視了深層次的精神交流,感情交流、生活適應和個性融合等等方面。
最后,索取的一方的直接欲望越來越膨脹,而付出的一方往往到最后變得疲憊不堪。到分手時,一個會覺得對方自私自利、只為了得到好處而和自己在一起,另一個卻會一味地指責對方根本不愛自己或者另有他歡才不再對自己付出。所以,單純的付出雖然能夠暫時保持表面上的親密,
過度理由效應還有一點就是當最初自己有興趣得到獎勵的活動,一旦這種外加的獎勵取消或減少,人們對這種活動的興趣便會下降,從而減少乃至終止從事這項活動的現象。
因為一味給予,將你們長期關系的理由放在了外在的物質理由上,當你的物質無法繼續給予,當你的熱情不復開始的火熱,就是感情終結的時候。一段長期的關系需要從多方面去進行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