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段時間,有個發小結婚了。
這個消息,我是通過其他朋友的朋友圈才知道的。
想著好久沒有跟發小聊天了,于是便私信她,聊聊最近生活的日常。我思索著在輸入框里打了一串字,修改了許久,左看右看都覺得不妥,便逐一刪掉,只留下四個字:新婚快樂。
過了很久,那邊才不咸不淡地回應倆字:謝謝。
放下手機,心里突然有點兒難過:曾經一起長大、無話不談的朋友,是怎么漸行漸遠,最后只剩下點贊之交了?
想起之前看過的美劇《破產姐妹》,Max和Caroline同甘共苦。
有一集Caroline決定搬出Max的公寓時,她向Max保證自己還會是Max永遠的好朋友,
距離遠了,有時候產生的不再是美,而是隔閡和疏遠。
雖說真正的友誼不在乎距離,但人都是具有群體性的,因為距離不在一起交往,關系總會逐漸變得疏遠,轉而和身邊的人有更多的接觸。
很多時候,我們也想維持一段遠距離的友誼,但時間和日常瑣事的消耗,只得身不由己。這也是我們雖然感覺到一段友誼的結束,卻說不出個所以然。
二
很多朋友只是當時因為共同的環境、共同的愛好而走在一起,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每個人都在變換不同的人生場景。
時間久了,就會發現,每個人的經歷都不一樣,也慢慢地找不到可以聊天的話題。
從最初的星標朋友、置頂聊天,到最后連贊都懶得點一個,社交軟件清楚地記錄了友情變淡的過程。
張愛玲年少時,有一位好友名叫炎櫻,兩人形影不離,親密無間。炎櫻多次出現在張愛玲的筆下,她的文字中處處透露了對炎櫻的認可。
后來,兩人先后到了美國,一開始來往密切,后來卻發生了變化。兩人各忙各的,相處平淡,不怎么溝通。因為生活鮮有交集,也不再愛聊從前的事情,于是漸行漸遠,不再來往,向背而去。
每個人的交際圈,都會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而不斷擴大。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有人不停地進出,不是他退出你的生活,就是你選擇不再聯系他。
龍應臺說: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伙而行,歡樂地前推后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
三
除了距離之外,三觀的不同,也會讓人的關系變得疏遠。
人和人之間真的區別很大,而三觀不同的人,就像是來自兩個不同星球的人,不管你怎么努力,都找不到破解彼此語言的密碼。
你特別興奮地和他分享你升職加薪的消息,他白你一眼,說那個破公司再怎么升職加薪有什么意思;你認真地跟他講最近看的一部影片的心得,
當兩人的生活方式和追求都已經不再相同,閱歷和觀念,就會成為彼此友誼間的一道墻。
有人說,和三觀不同的人在一起,要么不說話,要么被氣炸。
不管你是高興還是難過,他都跟你不在一個頻道上。你的歡喜他不屑一顧,你的難過他嗤之以鼻,你的感慨他不勝其煩,有時候哪怕連吵架,他都不知道你生氣的點在哪里。
每一次聊天,你都要在心里原諒他八百次才能勉強忍住轉身離開的欲望,痛苦又煎熬。他不是故意跟你作對,也不是有意要去傷害你,可是他的想法和觀點就是跟你不一致,
其實很多人都不愿意承認一點,有時候,你以為是別人刁難了自己,其實往往是你的成長跟不上別人的腳步。
你們不是一個層面上的對手,沒有勢均力敵來維持雙方關系的動態平衡。
四
我記得《奇葩說》有一期辯題是這樣的:交朋友,要不要“門當戶對”?
我們口中的“門戶”,可能指的就是三觀。
日常生活中,我們所結交的朋友,可能看上去是自然而然成為朋友的,但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套交友標準。那些和我們合不來的,沒有共同話題,從而被我們“淘汰”掉的人,其實就是被我們心中的“門戶”拒之門外。
友情跟愛情相差無幾,
高質量的友誼,總是發生在兩個優秀的獨立人格之間。它的實質是雙方互相由衷的欣賞和尊敬。
每個人交朋友,一開始交往的動機雖然不是“門當戶對”,但相處到最后就會發現,一段感情的長久維系,必定來自你我精神上的互相匹配。
《奇葩說》討論到后面的時候,辯手姜思達說了一句話,讓我深受感動:如果我真的很珍惜你,想和你做朋友,一直做下去,那么我希望在明天,更好的我的身邊,是一個更好的你。因為好的友誼,不是彼此停留,而是互相成就,共同成長。 本文由80后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鏈接地址:
https://www.201980.com/lizhi/qingchun/36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