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電影《幾乎成名》里,《滾石》雜志外派的寫手跟著搖滾樂隊旅行一樣,過去的一周,我暫時脫離了上班族的身份,作為臨時工加入一個巡演德國交響樂團,借此和他們的音樂人生產生了小交集。初識音樂家們,我就感受到了這群人對音樂的熱愛和專業,從表情上你就看得出,排練和演出對他們來說是種享受。樂師隨口能哼出大街上剛聽到的曲子,耳朵則進化到在一個新劇院拍個巴掌就能說出這里的音效如何。對音樂追求完美的同時,粗心大意卻是他們的日常。我到樂團第一天就成立了失物招領處,
閑聊時,樂師們經常跟我說的就是,藝術家其實沒什么錢。樂團的長笛手只有一支長笛,她說如果她有錢,會考慮買幾把古董小提琴收藏。演奏大管的說她每天演出的費用,有不少要拿出來買保險,保的不是自己,而是樂器,她手里這件樂器價格相當于一輛豪車,一不留神磕碰了,沒保險修不起更換不起。
跟著樂團排演,我深切地感覺到,一個交響樂團就像一個公司。樂團經理就像董事長,負責樂團的整體風格和對外形象,他來挑選指揮,并且放手讓指揮做音樂。一周下來,經理就樂團的表現只說過一句話,那是在第一場音樂會后,
指揮則是首席執行官,他和運營官——首席小提琴一起安排管樂、弦樂、打擊樂、號手等每個樂組的首席或者說部門經理,并整合團隊。作為一個樂團的靈魂,指揮不必精通每件樂器,他站在指揮臺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聽,不斷地調整,要樂團能呈現自己對音樂的理解。排練間歇,樂手們也經常互相交流,因為有的組可能會演奏得太嗨,沖在了整個樂團或者曲子的前頭也不知道。互相提醒幾句,下一個樂章就更和諧了。
在我看來,樂手們最了不起的就是一心多用,在表演的時候要看著樂譜,要專心演奏,要盯著樂組的首席跟進度,要看著指揮調度,還要互相掩護。
我問指揮怎樣才是成功的演出,他說當你聽不到某個具體樂器而只感受到這段音樂,那就說明樂手們都發揮得恰到好處。切忌只盯著某個樂器組,這只會鼓勵他們脫離樂團獨自發揮。
樂團近百人,有三對夫婦,到了一周快結束的時候,其中一對選擇了分居,貌合神離的他們,僅靠一曲合奏維系在一起。結婚幾十年,也許這是他們最后一次在一起巡演,按慣例,之后有一人會選擇離開。 本文由80后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鏈接地址:
https://www.201980.com/lizhi/qingchun/37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