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人生仿佛小魚刺

人生,就像吃小魚刺。
父親是捕魚的好手,所以我是吃小魚長大的。小魚有兩種,“死黃皮”和“餐挑子”。“死黃皮”是一種寬而扁的魚,它的大小大概只有三歲小孩手心模樣。“餐挑子”則與前者不同,它苗條、細長,頗似長江刀魚的樣子。它們的學名,我無從知曉,但是,它們的美味,我卻不會忘記。老家有句口頭禪:“小魚就咸菜,撐死老奶奶。”說的就是小魚味道的鮮美。一個胃口不好的人,如果吃了我們那里的小魚咸菜,多下一兩碗粥是不會有問題的。我家小時候請人收割脫粒,最上乘的招待用菜就是小魚咸菜。
物有雙面。

小魚的味道雖然好,它的刺卻是太碎太細太零了。所以,吃小魚被魚刺卡住的現象屢見不鮮。家中幾乎每個人都吃過魚刺的虧,但是,我的父親卻從來沒有卡著。
問父親,父親說,小魚刺的吃法,他歸納起來,應該有兩種,一是以細治細,即無論怎么細碎,一根也不放過,保證根根剔除,這種情況適用于小魚中稍微大的一類;還有一種是以粗治細,就是把一根一根細細的小魚刺當成肉咀嚼,嚼透以后,當肉下咽,這種情況適用于小魚中的小魚。
后來,用父親教育的辦法吃小魚,果然再也沒有卡過。
為小魚分類,是保證小魚刺不傷人的第一步。當分類正確,我們的下一步才有正確的可能。
仔細想來,我們一生中的哪一個行動,不像吃小魚一樣呢?就平凡人物來說,
我們所遇到的事情可以算得上是一些“死黃皮”和“餐挑子”級別的事情吧。可是,我們從來沒有準確判斷出這些事情的輕重緩急。所以在處理的時候,應該一根一根剔除的,沒有一根一根剔除,卻當成了肉嚼;應該當成肉咀嚼的,卻又一根一根剔除它們。所以,我們的人生,總是不得其要。
近讀哲學。讀尼采,讀康德,讀斯多葛派,讀培根,讀羅素,讀馬斯洛,讀弗洛伊德,受益菲淺。大師們的著作照亮了我心靈中許多頑鈍的角落,讓我有了周身每一滴血都變成珍珠的感覺。帶著這樣的感覺寫作,也覺得自己的文字有了人生思考的厚度。可是,靜下來再拷問自己的時候,我突然明白一個道理,對于小魚刺這樣的問題,
對于這樣平凡而瑣碎的人生景況,父親的教導更加適用。
無論哪個大師,終其一生,都有沒法解決的問題。我們凡夫俗子,就是到死也一樣解決不了自己想解決的所有心事。那么,這樣的人生是不是就不值得我們去期待,去爭取呢?
重要的還是方法,還是對這些問題的劃分。如果把人生中的這些問題當成小魚刺來處理,值得我們一根一根剔除的,就一根一根剔除,不值得的,就統統咽下。那么,所有的問題,不就是最后的兩個問題,不就是值得與不值得的問題么?
人生,就像吃小魚刺——以細治細,能吐就吐;以粗治細,能咽就咽。

本文由80后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來源,鏈接地址:
https://www.201980.com/lizhi/shenghuo/39328.html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