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講臺上口干舌燥地講課,底下學生卻各干各的;明明強調了無數遍的紀律問題,還是有人屢教不改;苦口婆心說了一堆道理,學生卻左耳進右耳出...相信這些場景每位老師都深有體會。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當學生不配合時,到底該怎么溝通才有效?
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使用一些模糊的指令:
"認真聽講"
"遵守紀律"
"好好完成作業"
這些要求看似明確,實際上學生根本不知道具體該怎么做。就像跟一個不會做飯的人說"把菜炒好"一樣抽象。
2. 溝通方式不當常見的無效溝通模式包括:
命令式:"你必須..."
威脅式:"再不...就..."
說教式:"你應該..."
這些方式很容易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尤其是處于青春期的學生。
3. 缺乏正向反饋很多老師習慣只指出問題,卻很少給予肯定。長期下來,學生會覺得"反正怎么做都不對",干脆破罐子破摔。
把抽象的要求轉化為具體可執行的動作:
將"認真聽講"改為"眼睛看老師,手放在桌上"
將"保持安靜"改為"接下來5分鐘不發出聲音"
將"認真寫作業"改為"字跡工整,每題都要寫步驟"
這樣學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該做什么,
給學生2-3個可接受的選擇,既維護了教師權威,又讓學生感受到尊重:
"你想先寫數學作業還是語文作業?"
"你是現在把手機交上來,還是下課后再交?"
"你選擇自己安靜下來,還是需要到教室后面冷靜一下?"
這種方法特別適合處理紀律問題,既能達到管理目的,又避免了正面沖突。
技巧三:善用"我信息"表達用表達自身感受的方式代替指責:
將"你總是打斷別人"改為"被打斷時我會很難過"
將"你怎么又不交作業"改為"我擔心你會跟不上進度"
將"你們太吵了"改為"這么大的噪音讓我很難講課"
這種表達方式不容易引發對抗,學生更容易接受。
遇到學生公開頂撞時:
保持冷靜,不要當場爭辯
使用"延遲處理":"這個問題我們下課單獨談"
避免陷入權力斗爭,維護課堂秩序優先
2. 屢教不改對于反復出現的問題:
建立明確的行為契約
約定具體的獎懲措施
堅持執行,保持一致性
3. 低年級學生針對小學生要:
多用游戲化的指令
結合具體示范
及時給予正向反饋
教學實踐中我發現,所謂的"問題學生"往往只是我們還沒找到合適的溝通方式。每個學生都渴望被理解、被認可,關鍵是要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來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