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港灣

小生意的行銷技巧:十平米小店的賺錢門路

小生意的行銷技巧:十平米小店的賺錢門路

成本、競爭與利潤

進貨時,朋友看上一款服裝,單價批發價60元,正準備成交,一個熟人告訴說,在某處該款的服裝批發價50元,於是在奔波了40分鐘後,朋友疲憊地買下了一批50元的此款式衣服,除去路費、車費,每件衣服也不過省了幾元錢。

分析——

在該行業裡,每件衣服進店,店主一般會加價50%左右。如果按照單件進價60元計算,那麼每件朋友要賣90元,毛利潤是30元;如果進價是50元,那麼每件衣服可賣75元,

毛利潤是25元,減少了5元的利潤,但這反而成了朋友的優勢。

第一種情況:如果別人的同系列服裝賣90元,朋友也可以賣90元,那麼毛利潤可以達到40元,朋友的利潤處於最高點;

第二種情況:如果別人看到朋友一件賣75元,也把價格調整到75元,那麼朋友的毛利潤是25元,而別人的毛利潤是15元,朋友的利潤依然在最高點;

第三種情況:如果該款服裝銷售順暢,別人為了成本問題而堅持賣90元,

朋友賣75元,那麼朋友的單件成交價格就比別人少15元,看似朋友的利潤點降低,但是由於品質、款式一樣,可比性極強,所以朋友的成交量會超越別人,按照1∶1.5的成交值計算,朋友的利潤點依然最高,而且一般情況下,朋友在價格低的時候,別的店主無法堅持高價格,那樣服裝就會滯銷的,所以只能被朋友牽著走,銷售返回到第二種情況;

第四種情況:如果這系列款式滯銷的話,

朋友可以以55元一件的價格清倉,而其他店主卻要以65元一件的價格清倉,朋友的損失依然是最低的。

行銷感悟:

如今許多的大企業為了銷售產品揮金如土,雖然也計算成本與利潤的關係,但是有幾個能嚴謹如斯?“成本節約就是增加利潤”的話,行銷人士耳熟能詳,卻多是停留在口號階段。“積跬步而致千里”,如果真能在堅持產品品質情況下嚴把成本關,企業的利潤如何能不上升?

當然,以次充好的所謂“壓縮成本”是例外,自有法律的制裁。

定位與銷售

朋友店裡的各款式衣服比例很有意思,適合年輕女孩的個性服裝約有35%,其餘的多是既適合年輕女性,也適合中年婦女的服裝。而隔壁的服裝店都是個性鮮明、定位清晰的,但是上客量卻不如朋友這裡。

分析——

純個性服裝,一般定位比較死,就只是針對某一類人群,假設該類人群占實際購買總人群的25%,

那就意味著將喪失另外的75%的客戶,而這25%的人群還可能被其他店分流走,所以成交量較小一些。

如果店裡全部是適合各年齡段的女性的服裝,那麼又會失去店鋪的個性,沒有了目標群體,很可能被其他個性突出的店分流客戶,鬍子眉毛一把抓,反而什麼都抓不到。

25%的個性服裝加75%的共性服裝,使得年輕女性和各年齡段的女性的光顧率都能得到保證,而且因為有年輕女性的存在,不少30歲左右的女性會尾隨而來,購買或者個性或者大眾的服裝。而這些客流量的保證就是成交量的前提。

假設各店的成交比例均為20%,那麼其他店每天的客流量為100人,可銷售20件服裝;朋友店每天的客流量為150人,則成交量可為30件,朋友的店每日贏利最高。

假設各店每天的人流量相當,均為100人,各種服裝銷售量均為20件,那麼個性鮮明的店每天可銷售服裝為20件,朋友的店卻可以銷售40件,依然是朋友的店每日贏利最高。

行銷感悟:

對於產品的定位,不論是打主題分明牌還是定位模糊牌,都是為了提高潛在客戶的購買率,提升銷量。但是無論是定位的清晰或者模糊,都要明確一點,那就是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否則銷售人群定位的窄了,會喪失一些潛在購買者;定位過於寬泛了,又會被鮮明定位的產品搶走消費者。這之間的中庸,實在是耐人尋味的。

消費者心理

在顧客上門以後,朋友有時招呼銷售員上前介紹服裝、幫助選擇,有時則用眼色制止銷售員上前服務,有時自己上前噓寒問暖,真是左右逢源。

分析——

一般在商店裡的有兩種人,或者購物,或者閒逛,那麼就要去觀察,僅僅是閒逛的人,就不需要上前去詢問,只需要靜靜的看著就可以的,如果去絮絮叨叨試圖說服其購買,那麼會給這部分顧客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以後再次來光顧的幾率就會降低;那些是來購買衣服的人也分為喜歡服務人員參謀建議和喜歡自己挑選的,所以,服務人員就需要隨時觀察,發現有顧客看自己,就立刻上前解答問題,在此過程中分析判斷,該顧客是否還需要自己繼續參謀,這樣體貼的服務,回頭客的幾率就會大大提高。

行銷感悟:

消費者心理的研究是一門學問,一般行銷人員會針對消費者制定各種策略,以達到吸引消費者、促成銷售的目的。這原本是正確的,但是這種“教條”的方案本身就可能導致方案的失效,因為忽視了消費者的不確定性和人的不穩定性,但是如果放權給市場一線人員,又可能會造成某些新的弊端。

短短幾天的時間,發生在朋友店裡的許多現象不僅推翻了我以前固有的行銷觀念,也帶給我許多的思考。

小生意裡存在的許多行銷道理,的確值得我們深思。


不少30歲左右的女性會尾隨而來,購買或者個性或者大眾的服裝。而這些客流量的保證就是成交量的前提。

假設各店的成交比例均為20%,那麼其他店每天的客流量為100人,可銷售20件服裝;朋友店每天的客流量為150人,則成交量可為30件,朋友的店每日贏利最高。

假設各店每天的人流量相當,均為100人,各種服裝銷售量均為20件,那麼個性鮮明的店每天可銷售服裝為20件,朋友的店卻可以銷售40件,依然是朋友的店每日贏利最高。

行銷感悟:

對於產品的定位,不論是打主題分明牌還是定位模糊牌,都是為了提高潛在客戶的購買率,提升銷量。但是無論是定位的清晰或者模糊,都要明確一點,那就是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否則銷售人群定位的窄了,會喪失一些潛在購買者;定位過於寬泛了,又會被鮮明定位的產品搶走消費者。這之間的中庸,實在是耐人尋味的。

消費者心理

在顧客上門以後,朋友有時招呼銷售員上前介紹服裝、幫助選擇,有時則用眼色制止銷售員上前服務,有時自己上前噓寒問暖,真是左右逢源。

分析——

一般在商店裡的有兩種人,或者購物,或者閒逛,那麼就要去觀察,僅僅是閒逛的人,就不需要上前去詢問,只需要靜靜的看著就可以的,如果去絮絮叨叨試圖說服其購買,那麼會給這部分顧客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以後再次來光顧的幾率就會降低;那些是來購買衣服的人也分為喜歡服務人員參謀建議和喜歡自己挑選的,所以,服務人員就需要隨時觀察,發現有顧客看自己,就立刻上前解答問題,在此過程中分析判斷,該顧客是否還需要自己繼續參謀,這樣體貼的服務,回頭客的幾率就會大大提高。

行銷感悟:

消費者心理的研究是一門學問,一般行銷人員會針對消費者制定各種策略,以達到吸引消費者、促成銷售的目的。這原本是正確的,但是這種“教條”的方案本身就可能導致方案的失效,因為忽視了消費者的不確定性和人的不穩定性,但是如果放權給市場一線人員,又可能會造成某些新的弊端。

短短幾天的時間,發生在朋友店裡的許多現象不僅推翻了我以前固有的行銷觀念,也帶給我許多的思考。

小生意裡存在的許多行銷道理,的確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