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冷漠和熱情:你可以看到紅塵,而你不是紅塵
那些對生活的冷漠和熱情
文|郝景芳
今天我想說說宇宙。
我在2014年7月生下了寶寶,這件事對我影響很大。在那之前,儘管我學習了很多與宇宙有關的知識,但始終沒有徹底想清楚宇宙與生活的關係。直到這一年懷孕生寶寶,像是經歷了一場了無痕跡的修行,很多事情如安靜下來的水面,突然映照出清晰的圖案,將從前支離破碎的光影都連接起來了,我忽然明白了一些看似毫無關聯的事情之間的關聯,
從這一刻開始,我看見了生活。
在閱讀中,常見到有人談論人與生活之間的關係:“生活快要把我逼瘋了”,“生活不如自我實現重要”......談論的方式多種多樣,抱怨的、抒情的、戰鬥的、分析的,但表達的內容是類似的。這可能是貫穿人一輩子的問題:如何處理與日常生活的關係。日常生活,瑣碎的生活,繁盛的生活,佔據人90%以上精力的現實生活,讓人費盡心力去經營維持的世俗生活,
對日常生活,似乎越重視精神自我的人,抵觸的情緒越嚴重。
中學時很容易與這樣的生活對抗,甚至大部分人都在對抗。那個時候,日常生活的體現就是學校的紀律和父母的要求,枯燥簡約,缺少魅力,背後指向的目的是將來的功利利益,
有的人用否定的方式,不好好學習,在各種遊玩中消耗過剩的精力。有的人是用肯定的方式,
大學之後依然容易對抗生活,只是這時日子變複雜了,面貌不再清晰,
在校園和工作的邊緣晃蕩一陣之後,人迅速站在結婚生子面前。這是整個一生中最容易恐懼或者仇恨生活的時刻:這就要生活了?我還沒有開始實現自我,生活就這麼來了?生活會把我淹沒嗎,會把理想淹沒嗎?我是不是永遠做不到我想做的事情了?此時對生活的抗拒,實際上是對自身的懷疑和對夢想流逝的恐慌。
日常生活逐漸擴大,像夜晚到來時的陰影,將越來越多的空間籠罩,將人逼到角落裡。要考慮的事情越來越多,從職業生涯的方向,到住在城市的哪個角落,再到買什麼水龍頭,每一個細節都要求人的精力,一件一件引人焦躁,原來喜歡的事情好像不那麼有趣了,想做的事情嘗試起來更是困難,放棄卻似乎那麼容易。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就是生活的悲劇性嗎?問題出在哪兒呢?想不出解答,就只能把所有怒氣撒在生活上:都是這該死的日常生活毀掉了我的一切。
有一小部分人旁觀到這樣的過程,選擇站在生活之外——不結婚、不置業、不生小孩,甚至不工作。為了保留少年夢想,或者為了自我實現,放棄掉一般大眾所孜孜追求的大部分生活,做一個離世者。而似乎這成了想要追求夢想和自我的唯一方式。就像月亮與六便士或刀鋒中描述的主人公,脫離社會生活與家庭,在漂流中尋找和追求。久而久之,夢想家就和生活者分離了,藝術家似乎成了日常生活的對立面。孩子,一個孩子!除了讓女人變衰老,讓歡樂和自由消逝,給生活增添無窮負累,還有什麼功用?
於是,不想結婚的人不少,不想要小孩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在對文藝有追求的群體中更是如此,家庭和子女似乎是放棄的標誌,是一個人放棄文藝理想、融入俗世社會的怯懦者的標誌。
那麼問題來了(原諒我用這個表達):日常生活是否是人生精神追求的阻撓?人的精神之路上,日常生活究竟有什麼地位?
實際上,將夢想-日常生活對立起來的二分法有很深的問題。人一旦習慣這種區分,就容易對精神追求的方式過於關注,而對所追求的事物本身失去了足夠的關注。
少年時容易附庸風雅,以為能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人到中年發現那些事物不能改變生活方式,也就不再有興趣追求。於是少年讀尼采、黑格爾比中年還多,手不釋卷開口必提,中年卻沒興趣再裝模作樣。實際上二者都說不上是愛,差別只在於對未來是否野心勃勃。
下麵我想談談宇宙了。不是談宇宙本身,而是想談一下我如何看待生活。
宇宙中有太多奧妙深邃的東西,我不想說很多,只想談一點點:我們的宇宙就是此刻的宇宙。
這句話有點讓人不明所以,不過其涵義是相當簡單的:我們只能見到此時此刻的宇宙。我們抬頭看到的星空,是遙遠的星星寄送給我們的光。那些光經過千萬公里距離到達我們,發源地不同,到達我們的時間也不同。百萬光年之外的星光,到達我們就已經經過百萬年。我們可見的只是星星點點,而其蘊含的已是宇宙上百億年的歷史。研究宇宙,也就是從所有接收到的光中,讀出宇宙的歷史和本質。
對人類來說,宇宙就是此時此刻見到的光的總和。它們在我們頭頂構成一幅共同的畫面,天穹。如果將光理解為資訊,可以說,我們的宇宙是此刻到達我們的資訊的總和。
這此刻的宇宙對我們意義深遠。如果仔細思考這件事,我們會知道,我們生活在此刻,這是時空的一個截面。所有那一切燦爛星光,那千萬個星系和斑斕的星雲,那浩瀚的空間,都是“此時此刻”這個透明露珠上的一部分,是我們眼中的一部分。
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真正有意義的,是此刻的光。即便是浩瀚的宇宙,在我們的世界中,也只是此時此刻的一幅圖景。此時此刻還包括許多其他部分,包括紅塵俗世,包括愛恨情仇。你可以將此刻想像為透明的球,將宇宙萬物理解為球上的畫面。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的世界就是一幅畫,其畫面大於全星空。
一切都是畫面。重要的只是資訊。宇宙通過光的方式,向我們傳遞資訊和奧秘。從這個角度講,人世間中的萬事萬物,也和宇宙一樣,通過光告訴我們資訊。無論它們表面看起來多麼不同,實際上都可以看做投影,看做光,看做天穹上星空般的畫面。它們的存在,不是為了吞噬我們,而是讓我們注視,用它們的繁花似錦告訴我們世界的奧秘。
萬事皆投影。一切畫都是平等的,沒有本質區別。
若將一切都理解為圖景,將吃喝玩樂、灑掃庭除、獎勵懲罰、藝術美景,都看做圖景,人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清楚視野。
萬事萬物,並不存在誰比誰高尚,誰比誰低劣。重要的是我們的觀看,而不是畫本身。正如注視星雲或注視黑洞沒有高下之分,注視灑掃庭除還是注視藝術美景,本質上也不應有高下之分。能分出高下的,是我們從中能注視出什麼。有人看星空,看出運勢,有人看星空,看出引力,而星空還是一樣的星空。
無論是觀賞藝術,還是打理家務,你都是在你天穹的畫面中游走。你可以像觀賞畢卡索一樣觀賞馬桶水流,像整理詩集一樣整理尿布奶瓶。並不需要被一種生活擠壓得無法生存,你的天穹大於任何一種生活。它們都只是畫面,會來會去,會變換形狀,如浮雲蒼狗、繁花墜落。而你需要做的,不是懼怕任何一種生活,而只是注視它們,像注視星空一樣靜靜注視,而從中理解人與人世間。你要知道,它們都是無常幻影,只有你的注視是真的。只有這樣,日常生活才不會奪走你的精神世界,相反會賦予你的精神世界豐富的質料。
星是宇宙寄給我們的光。生活也同樣寄給了我們。
想這些事,與懷孕、生寶寶密切相關。懷孕的時候我一直在想,一個小孩對人類有什麼精神意義?除了讓人類基因代代延續,還有什麼更深刻的涵義?
這個問題直到寶寶四個月時我才忽然有了某種解答。也許不是科學解答,但對我自己有重要的意義。
從三四個月開始,寶寶注視世界的目光有了突飛猛進的提升,她開始集中注意看事物,神情凝注,眼神發亮,充滿興趣,有時候皺著眉頭,看得出琢磨研究,小手會嘗試性地接觸事物,用笨拙不熟練的手指跟隨目光,探索世界。讓她感興趣的是一切事物,不僅僅是玩具(很多時候都不是玩具),而是一切一切。她喜歡聽金屬盒敲擊桌面的聲音,喜歡伸手將布從表面掀開,喜歡用手撫摸木頭椅子表面的花紋。哪怕是看一個電話架上的筆筒,也能讓她手舞足蹈歡欣很久。
那個時候我忽然意識到,從小到大,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真正遺失的不是什麼夢想和情懷(很多時候人的夢想只是變形成為其他更為蓬勃的欲望),而是那種對萬事萬物充滿好奇的注視的目光。發自內心,充滿喜悅,目光澄澈,保持興致,帶著思索,不帶預設的偏見,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注視世界。這是人對這個世界真正的精神暢遊,也是這個世界上最為詩意的心靈旅行。事實上,這正是詩的定義。
人到了一個階段,在知識已經塞得有點饜足、夢想走入階段性瓶頸、生活仍然充滿迷惘、精神探索在原地徘徊不前的時刻,一個孩子的降臨,實際上是對人的一種點化。她的目光能掃清迷人眼目的屏障,重新帶領一個人找到目光的方向。跟著孩子的眼睛,才能發現,世界原本不是我們嘴上隨便說出的那個樣子。
大多數人對日常生活缺少觀察,口中充滿先入為主的偏見,用這些偏見不斷衡量生活,做一份工、進一家餐廳、讀一本書,都有著約定俗成的身份定義。成年人的眼睛裡,事物分成有用和無用兩種,對目標有用的才值得做,無用的就提不起興致。只是有人目標是股票,有人目標是學術,但功利之心相似。以功利心衡量事情,難免會焦灼,任何對有用之事的阻擋都成了焦灼的來源。嬰兒的眼睛裡沒有這一切,她只看看到風吹落紙張,玻璃透明,石子落在地上。這是事物本來的面貌。當一個人能像嬰兒一樣注視這個世界,才可能忘掉時時逼迫自己的焦灼感,徹底平靜下來。
一個人自己還是嬰兒的時候,有純淨的目光,卻沒有知識和觀念的工具,而當他長大,用知識和觀念將自己武裝得嚴絲合縫的時候,他已經看不透這副武裝,而成了武裝的傀儡,沒興致再思考。這或許是精神生活的一條必經之路,初心和能力的不匹配成為探索的障礙。人類的終極文藝理想是讀懂宇宙和人世間呈現給我們的畫面,需要強大耐心。初心和工具,二者皆不可少。嬰兒恰恰在此時出現,出現在我們具備工具、忘掉初心的關鍵時刻,她重新擦淨人的眼睛,指出人目光的方向,心的方向。
所以說嬰兒是上天的禮物,這時才最能體會得清楚。
我想說的基本就是這些。最後還有一點點有關“此刻”的話。
我們生活在此刻的宇宙,這不僅僅是一句大白話。人類不可能進行時光穿梭,我們活在當下,不是上一秒,不是下一秒,永遠只是這一秒。人不需要苦苦思考如何旅行到下一秒,只要活過了這一秒,自然就到了下一秒。
人世間的事同樣如此。我們只能活在當下。當你寫一行字,吃一餐飯,你是在當下寫字,在當下吃飯。人容易焦慮的地方就在於,人總是情不自禁把當下與未來相連,寫字的時候想著這行字未來能帶來多少讚譽,吃飯的時候想著如何吃才能節省時間。人總以為自己可以和未來打交道,因而對未來充滿諂媚。甚至連孩子的玩耍,也要聯繫未來她能如何提升技能。可是人並不能和未來打交道。人永永遠遠被困在此時此刻這個空間裡,人一輩子無論有多少金銀財富,也只能擁有此刻這一個狹小空間。如果不能真正活在此刻,那麼人就一無所有。人的困境就在於,當所有目光都只看著未來,當下就變得難以忍受。人沒有耐心注視當下,甚至與當下背離,於是焦慮自卑拖延煩躁,都在這種背離中接踵而至。
其實人不需要焦慮未來,只要人活過了每個此刻,未來會自然而然到來。即使再焦慮,也不可能讓人在未來生活一秒。人所能接觸的是無窮多個此時此刻,每一時刻都是等同的,如果不能和這一個此刻安然相處,就不可能跟後來的無窮多個此刻安然相處。
當你真的接受此刻,當你乘坐地鐵就只是乘坐地鐵,而不是焦慮於目的地,那麼生活就全然安靜了。
一旦與此時此刻和平相處,文藝青年也不是不能夠應對生活。刷碗只是刷碗,是水流過陶瓷表面,整理鞋盒也只是整理鞋盒,是紙與木板搭出空間。做一件事就是做一件事,沒有人為添加的意義,沒有社會的要求,也沒有來自未來的種種壓迫,這些事情並沒有那麼難以做到。事實上,進行簡單而重複的體力勞動恰是對人精神的極好休整,正如慢跑,正如僧人擔水種地,才能完成完整的佛的修行。
文藝青年也可以步入生活,以沉靜的方式,以注視的方式。生活不是洪水猛獸。人比自己想像的堅強很多。有時候文藝和夢想會輸給生活瑣事,那多半是因為人對自己的所愛瞭解不深。因為還不夠瞭解,所以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每個人都有能力穿過生活的海洋,畢竟,文藝不是任何一種行為,而只是對事情的一種眼光。如果說人需要離世,那要離開的不是肉身,而是眼睛。
你可以看到紅塵,而你不是紅塵。
作者郝景芳簡介:
郝景芳,現從事經濟學研究,亦是一位業餘科幻小說作家,著有《流浪瑪厄斯》、《星旅人》、《回到卡戎》等科幻作品,以及文化散文《時光裡的歐洲 》。
追求生活和對抗生活開始混淆,說不上哪個更意氣風發。
在校園和工作的邊緣晃蕩一陣之後,人迅速站在結婚生子面前。這是整個一生中最容易恐懼或者仇恨生活的時刻:這就要生活了?我還沒有開始實現自我,生活就這麼來了?生活會把我淹沒嗎,會把理想淹沒嗎?我是不是永遠做不到我想做的事情了?此時對生活的抗拒,實際上是對自身的懷疑和對夢想流逝的恐慌。
日常生活逐漸擴大,像夜晚到來時的陰影,將越來越多的空間籠罩,將人逼到角落裡。要考慮的事情越來越多,從職業生涯的方向,到住在城市的哪個角落,再到買什麼水龍頭,每一個細節都要求人的精力,一件一件引人焦躁,原來喜歡的事情好像不那麼有趣了,想做的事情嘗試起來更是困難,放棄卻似乎那麼容易。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就是生活的悲劇性嗎?問題出在哪兒呢?想不出解答,就只能把所有怒氣撒在生活上:都是這該死的日常生活毀掉了我的一切。
有一小部分人旁觀到這樣的過程,選擇站在生活之外——不結婚、不置業、不生小孩,甚至不工作。為了保留少年夢想,或者為了自我實現,放棄掉一般大眾所孜孜追求的大部分生活,做一個離世者。而似乎這成了想要追求夢想和自我的唯一方式。就像月亮與六便士或刀鋒中描述的主人公,脫離社會生活與家庭,在漂流中尋找和追求。久而久之,夢想家就和生活者分離了,藝術家似乎成了日常生活的對立面。孩子,一個孩子!除了讓女人變衰老,讓歡樂和自由消逝,給生活增添無窮負累,還有什麼功用?
於是,不想結婚的人不少,不想要小孩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在對文藝有追求的群體中更是如此,家庭和子女似乎是放棄的標誌,是一個人放棄文藝理想、融入俗世社會的怯懦者的標誌。
那麼問題來了(原諒我用這個表達):日常生活是否是人生精神追求的阻撓?人的精神之路上,日常生活究竟有什麼地位?
實際上,將夢想-日常生活對立起來的二分法有很深的問題。人一旦習慣這種區分,就容易對精神追求的方式過於關注,而對所追求的事物本身失去了足夠的關注。
少年時容易附庸風雅,以為能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人到中年發現那些事物不能改變生活方式,也就不再有興趣追求。於是少年讀尼采、黑格爾比中年還多,手不釋卷開口必提,中年卻沒興趣再裝模作樣。實際上二者都說不上是愛,差別只在於對未來是否野心勃勃。
下麵我想談談宇宙了。不是談宇宙本身,而是想談一下我如何看待生活。
宇宙中有太多奧妙深邃的東西,我不想說很多,只想談一點點:我們的宇宙就是此刻的宇宙。
這句話有點讓人不明所以,不過其涵義是相當簡單的:我們只能見到此時此刻的宇宙。我們抬頭看到的星空,是遙遠的星星寄送給我們的光。那些光經過千萬公里距離到達我們,發源地不同,到達我們的時間也不同。百萬光年之外的星光,到達我們就已經經過百萬年。我們可見的只是星星點點,而其蘊含的已是宇宙上百億年的歷史。研究宇宙,也就是從所有接收到的光中,讀出宇宙的歷史和本質。
對人類來說,宇宙就是此時此刻見到的光的總和。它們在我們頭頂構成一幅共同的畫面,天穹。如果將光理解為資訊,可以說,我們的宇宙是此刻到達我們的資訊的總和。
這此刻的宇宙對我們意義深遠。如果仔細思考這件事,我們會知道,我們生活在此刻,這是時空的一個截面。所有那一切燦爛星光,那千萬個星系和斑斕的星雲,那浩瀚的空間,都是“此時此刻”這個透明露珠上的一部分,是我們眼中的一部分。
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真正有意義的,是此刻的光。即便是浩瀚的宇宙,在我們的世界中,也只是此時此刻的一幅圖景。此時此刻還包括許多其他部分,包括紅塵俗世,包括愛恨情仇。你可以將此刻想像為透明的球,將宇宙萬物理解為球上的畫面。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的世界就是一幅畫,其畫面大於全星空。
一切都是畫面。重要的只是資訊。宇宙通過光的方式,向我們傳遞資訊和奧秘。從這個角度講,人世間中的萬事萬物,也和宇宙一樣,通過光告訴我們資訊。無論它們表面看起來多麼不同,實際上都可以看做投影,看做光,看做天穹上星空般的畫面。它們的存在,不是為了吞噬我們,而是讓我們注視,用它們的繁花似錦告訴我們世界的奧秘。
萬事皆投影。一切畫都是平等的,沒有本質區別。
若將一切都理解為圖景,將吃喝玩樂、灑掃庭除、獎勵懲罰、藝術美景,都看做圖景,人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清楚視野。
萬事萬物,並不存在誰比誰高尚,誰比誰低劣。重要的是我們的觀看,而不是畫本身。正如注視星雲或注視黑洞沒有高下之分,注視灑掃庭除還是注視藝術美景,本質上也不應有高下之分。能分出高下的,是我們從中能注視出什麼。有人看星空,看出運勢,有人看星空,看出引力,而星空還是一樣的星空。
無論是觀賞藝術,還是打理家務,你都是在你天穹的畫面中游走。你可以像觀賞畢卡索一樣觀賞馬桶水流,像整理詩集一樣整理尿布奶瓶。並不需要被一種生活擠壓得無法生存,你的天穹大於任何一種生活。它們都只是畫面,會來會去,會變換形狀,如浮雲蒼狗、繁花墜落。而你需要做的,不是懼怕任何一種生活,而只是注視它們,像注視星空一樣靜靜注視,而從中理解人與人世間。你要知道,它們都是無常幻影,只有你的注視是真的。只有這樣,日常生活才不會奪走你的精神世界,相反會賦予你的精神世界豐富的質料。
星是宇宙寄給我們的光。生活也同樣寄給了我們。
想這些事,與懷孕、生寶寶密切相關。懷孕的時候我一直在想,一個小孩對人類有什麼精神意義?除了讓人類基因代代延續,還有什麼更深刻的涵義?
這個問題直到寶寶四個月時我才忽然有了某種解答。也許不是科學解答,但對我自己有重要的意義。
從三四個月開始,寶寶注視世界的目光有了突飛猛進的提升,她開始集中注意看事物,神情凝注,眼神發亮,充滿興趣,有時候皺著眉頭,看得出琢磨研究,小手會嘗試性地接觸事物,用笨拙不熟練的手指跟隨目光,探索世界。讓她感興趣的是一切事物,不僅僅是玩具(很多時候都不是玩具),而是一切一切。她喜歡聽金屬盒敲擊桌面的聲音,喜歡伸手將布從表面掀開,喜歡用手撫摸木頭椅子表面的花紋。哪怕是看一個電話架上的筆筒,也能讓她手舞足蹈歡欣很久。
那個時候我忽然意識到,從小到大,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真正遺失的不是什麼夢想和情懷(很多時候人的夢想只是變形成為其他更為蓬勃的欲望),而是那種對萬事萬物充滿好奇的注視的目光。發自內心,充滿喜悅,目光澄澈,保持興致,帶著思索,不帶預設的偏見,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注視世界。這是人對這個世界真正的精神暢遊,也是這個世界上最為詩意的心靈旅行。事實上,這正是詩的定義。
人到了一個階段,在知識已經塞得有點饜足、夢想走入階段性瓶頸、生活仍然充滿迷惘、精神探索在原地徘徊不前的時刻,一個孩子的降臨,實際上是對人的一種點化。她的目光能掃清迷人眼目的屏障,重新帶領一個人找到目光的方向。跟著孩子的眼睛,才能發現,世界原本不是我們嘴上隨便說出的那個樣子。
大多數人對日常生活缺少觀察,口中充滿先入為主的偏見,用這些偏見不斷衡量生活,做一份工、進一家餐廳、讀一本書,都有著約定俗成的身份定義。成年人的眼睛裡,事物分成有用和無用兩種,對目標有用的才值得做,無用的就提不起興致。只是有人目標是股票,有人目標是學術,但功利之心相似。以功利心衡量事情,難免會焦灼,任何對有用之事的阻擋都成了焦灼的來源。嬰兒的眼睛裡沒有這一切,她只看看到風吹落紙張,玻璃透明,石子落在地上。這是事物本來的面貌。當一個人能像嬰兒一樣注視這個世界,才可能忘掉時時逼迫自己的焦灼感,徹底平靜下來。
一個人自己還是嬰兒的時候,有純淨的目光,卻沒有知識和觀念的工具,而當他長大,用知識和觀念將自己武裝得嚴絲合縫的時候,他已經看不透這副武裝,而成了武裝的傀儡,沒興致再思考。這或許是精神生活的一條必經之路,初心和能力的不匹配成為探索的障礙。人類的終極文藝理想是讀懂宇宙和人世間呈現給我們的畫面,需要強大耐心。初心和工具,二者皆不可少。嬰兒恰恰在此時出現,出現在我們具備工具、忘掉初心的關鍵時刻,她重新擦淨人的眼睛,指出人目光的方向,心的方向。
所以說嬰兒是上天的禮物,這時才最能體會得清楚。
我想說的基本就是這些。最後還有一點點有關“此刻”的話。
我們生活在此刻的宇宙,這不僅僅是一句大白話。人類不可能進行時光穿梭,我們活在當下,不是上一秒,不是下一秒,永遠只是這一秒。人不需要苦苦思考如何旅行到下一秒,只要活過了這一秒,自然就到了下一秒。
人世間的事同樣如此。我們只能活在當下。當你寫一行字,吃一餐飯,你是在當下寫字,在當下吃飯。人容易焦慮的地方就在於,人總是情不自禁把當下與未來相連,寫字的時候想著這行字未來能帶來多少讚譽,吃飯的時候想著如何吃才能節省時間。人總以為自己可以和未來打交道,因而對未來充滿諂媚。甚至連孩子的玩耍,也要聯繫未來她能如何提升技能。可是人並不能和未來打交道。人永永遠遠被困在此時此刻這個空間裡,人一輩子無論有多少金銀財富,也只能擁有此刻這一個狹小空間。如果不能真正活在此刻,那麼人就一無所有。人的困境就在於,當所有目光都只看著未來,當下就變得難以忍受。人沒有耐心注視當下,甚至與當下背離,於是焦慮自卑拖延煩躁,都在這種背離中接踵而至。
其實人不需要焦慮未來,只要人活過了每個此刻,未來會自然而然到來。即使再焦慮,也不可能讓人在未來生活一秒。人所能接觸的是無窮多個此時此刻,每一時刻都是等同的,如果不能和這一個此刻安然相處,就不可能跟後來的無窮多個此刻安然相處。
當你真的接受此刻,當你乘坐地鐵就只是乘坐地鐵,而不是焦慮於目的地,那麼生活就全然安靜了。
一旦與此時此刻和平相處,文藝青年也不是不能夠應對生活。刷碗只是刷碗,是水流過陶瓷表面,整理鞋盒也只是整理鞋盒,是紙與木板搭出空間。做一件事就是做一件事,沒有人為添加的意義,沒有社會的要求,也沒有來自未來的種種壓迫,這些事情並沒有那麼難以做到。事實上,進行簡單而重複的體力勞動恰是對人精神的極好休整,正如慢跑,正如僧人擔水種地,才能完成完整的佛的修行。
文藝青年也可以步入生活,以沉靜的方式,以注視的方式。生活不是洪水猛獸。人比自己想像的堅強很多。有時候文藝和夢想會輸給生活瑣事,那多半是因為人對自己的所愛瞭解不深。因為還不夠瞭解,所以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每個人都有能力穿過生活的海洋,畢竟,文藝不是任何一種行為,而只是對事情的一種眼光。如果說人需要離世,那要離開的不是肉身,而是眼睛。
你可以看到紅塵,而你不是紅塵。
作者郝景芳簡介:
郝景芳,現從事經濟學研究,亦是一位業餘科幻小說作家,著有《流浪瑪厄斯》、《星旅人》、《回到卡戎》等科幻作品,以及文化散文《時光裡的歐洲 》。